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知道 > 详情

凤阳县属于哪个市?

2024-04-28 06:52:15 阅读(83) 悠嘻资讯网

  凤阳,古称“钟离”、“濠州”,滁州市下辖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处于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北濒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

  凤阳是全国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凤阳县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4.9万(2009年底),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西华路人民广场。凤阳县辖14个镇、1个乡。

  凤阳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石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树莓之都等美誉。 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

  地理环境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下游南岸,北隔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

  地形

  凤阳县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海拔一般为15-17米。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 [4]

  气候

  境内处于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内,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这样两种气候之间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并无截然不同的界线。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带内,在气候上就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其表现为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但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且略显不足。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发量1609.7毫米。

  历史沿革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在今临淮镇附近建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城,钟离属楚。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钟离城又被吴王僚夺去。越王勾践灭吴后,钟离城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灭越,钟离城又属楚。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正式设立钟离县(治临淮关)。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钟离县为淮南国的领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平定吴楚7国之乱,杀淮南王刘安,改淮南国为九江郡,钟离县仍属其管辖。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改九江郡为延平郡,将钟离县改为蚕富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称钟离侯国,后又称钟离县,仍属九江郡。

  三国时,钟离县属魏。西晋时,属淮南郡(治今寿县)。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分九江郡(治今寿县)设钟离郡(治临淮关)。义熙元年(405年),钟离郡改属徐州(治临淮关)。刘宋泰始七年(471年),钟离郡属南兖州。元徽元年(473年),属北徐州(治临淮关)。梁太清三年(549年)正月,入东魏,改北徐州为楚州(治临淮关),钟离郡属之。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地入北齐,改楚州为西楚州(治临淮关),钟离郡属西楚州。北齐武平四年九月壬申,入陈朝,改西楚州为北徐州(治临淮关),钟离郡属北徐州。陈太建十一年(579年),地入北周,复改北徐州为西楚州。宣政元年(578年)六月,改西楚州为豪州(治临淮关),钟离郡先后属西楚州、豪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钟离郡。

  隋大业三年,改豪州为钟离郡。隋末,为杜伏威的属地,改钟离郡为豪州。

凤阳县介绍

  卧牛湖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后,钟离县属淮南道豪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豪州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为濠河,改豪州为濠州。

  北宋时,钟离县初隶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南宋时由于金兵常南下在濠州一带骚扰,开禧二年(1206年)曾一度把州治迁往定远。

  元朝时,钟离县隶河南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安抚司。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临濠府(治临淮关),二十八年复为濠州。至正十二年二月(1352年)郭子兴领导农民军占领濠州,至正十三年又被张士诚夺去。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濠州又为朱元璋所有。次年,朱元璋改濠州为临濠府。

  凤阳古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同时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洪武三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这是临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即今府城),同时割临淮县的太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设凤阳县,洪武十九年将虹县(今五河、泗县一带)南8都并入凤阳县。据《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凤阳县境内为凤阳府治和凤阳、临淮二县地。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直隶。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属安徽省。乾隆十九年(1754年)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乾隆二十年,凤阳县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府城)凤阳府。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淮泗道(治府城)。民国21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凤阳县属第四专区。民国27年2月,府城被日军占领,汉奸倪道烺在蚌埠组织“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府管辖,伪凤阳县政府设在蚌埠。民国29年“安徽省维新政府”改为“安徽省政府”后,设8个行政督察区,凤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抗战时期,府城、临淮关等城镇虽被日军占领,但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定凤怀县、凤定嘉县、盱凤嘉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占据府城、临淮关等城镇,并向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区发动进攻。民国35年8月,定凤怀县党政机关,除留少数武装工作人员坚持游击战争外,全部北撤,定凤怀、凤定嘉、盱凤嘉等县政府先后撤销。民国36年元旦,蚌埠正式设市,从此蚌埠从凤阳分离出去,府城镇再次作为凤阳县城(民国27年2月至民国36年元旦凤阳县城为蚌埠镇,即今蚌埠市蚌山区)。

  民国37年,定凤怀县政府重新成立,民国38年1月16日,凤阳解放,2月,定凤怀县政府撤销,凤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凤阳县属江淮第四专员公署,4月改属定远专区,7月改属滁县专区。1956年,宿县、滁县两专区合并成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1961年,蚌埠专区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1992年底,滁州市(地级)成立,凤阳县改属安徽省滁州市。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凤阳县政区划分为1个市、9个区、58个乡镇。其后,几经撤区并乡、复区分乡,2005年,凤阳县有26个乡镇。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2008年合并行政村,至2010年,凤阳县划分为1个乡、14个镇、一个经济开发区、两个个省级工业园区:府城镇、临淮关镇、武店镇、刘府镇、西泉镇、大庙镇、殷涧镇、总铺镇、红心镇、板桥镇、大溪河镇、小溪河镇、官塘镇、枣巷镇、黄湾乡、凤阳经济开发区、凤阳硅工业园和凤宁现代产业园,其中府城镇、临淮关镇为标准建制镇,凤阳经济开发区设在府城镇门台地区,凤阳硅工业园区设在板桥镇境内(宁洛高速公路出口处),凤宁现代产业园与县硅工业园相连。凤阳县共有198个行政村,26个社区。

  土地资源

  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海拔12-340米,总倾斜度1/600。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土地总面积292.43万亩。其中:耕地157.5万亩,宜林丘陵岗地58.4万亩其中林地27.4万亩、草地18.3万亩,水域24.03万亩,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9万亩,未利用待进一步开发土地12.8万亩。

  水资源

  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年内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内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8条河流,总长325.3公里,年均过境水量264.78亿立方米,其中淮河262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

  凤阳县有鹿塘、官沟、凤阳山、燃灯寺四座中型水库和花园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总库容2.65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34座和塘坝总库容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机电排灌站155处,装机129台套、2.75万千瓦,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结合的水利格局。

  较好的水资源和水利设施,不仅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65%以上,而且促进了水产业发展。凤阳每年各种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以上,尤其是花园湖螃蟹个大味美,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区。

  矿藏资源

  凤阳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云石、金、银、铜、铁、锰、钼、锌等矿种达26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石远景储量分别为100亿吨和50亿吨,储量、品位均居华东地区之首。凤阳县从事“两石”开采、加工、经营的企业300多家,年产各种型号石英砂500万吨、水泥300万吨。

  电力资源

  凤阳靠近能源大市淮南和淮北市,县内完成了城乡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境内建有城西、西泉等四座110千伏安变电所,建立一批企业供电专用线路,基本上满足凤阳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截止2011年,正在积极筹备利用“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本地的条件,抓紧实施天然气项目工程。2005年度供电量为6.579亿千瓦时,居蚌埠市、滁州市所辖各县供电量之首。

  交通

  凤阳县公路、铁路、航运四通八达,合徐、宁洛高速公路和京沪、淮南铁路穿境而过,京沪高铁蚌埠南站距县城仅6公里,合蚌铁路客运专线、蚌淮高速凤阳段已建成通车。淮河52.5公里黄金水道流经县境北侧,“千里淮河第一港”——凤阳港已投入使用。过境省级公路4条123.1公里;县级公路16条310.7公里,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通”。2011年,境内交通网密度达125.7公里/百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和2010年凤阳县户籍人口总数分别是699978人、770541人,十年间凤阳县户籍人口数量变化呈上升趋势,户籍人口总规模增加7万余人,净增长率为10.08%。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常住人口规模下降。2000年凤阳县常住人口683049人,2010年常住人口下降至644895人,下降规模近4万人。

  2017年,凤阳县总户数215996户,年末户籍总人口785376人,其中男性416590人,女性368786人。全县年末常住人口67.4万人。

  民族

  建国前,凤阳县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只有回族。

  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相继有满、高山、朝鲜等族人民来凤阳定居。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壮、满、蒙古、朝鲜、土家、黎7个少数民族,共4772人,占全县总人口543623人的0.8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47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满、苗、土家、彝、壮、哈尼、高山、白、布依、蒙古、藏、傣、拉祜、侗、赫哲、黎、朝鲜、佤、瑶、布朗21个,共5350人,占全县总人口629820人的0.85%。其中,回族519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城乡各占一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城镇回民主要集中在府城、临淮关两地,共有2357人,农村回民主要在李二庄、梅市、江山、黄泥铺、五里庙、城西、大溪河等乡,共有2393人。府城镇楼西街有一个回民居民委员会,李二庄乡有一个回民村(濠光村),梅市乡有一个回汉联合村(梅市村)。其他少数民族分别居住在武店、刘府、城西、城北、大庙、京山、黄泥铺、红心、枣巷等地。

  经济

  综述

  2017年,凤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259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5226万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725814万元,同比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761553万元,同比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1:38.1:39.8调整为20.1:39:40.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7%。人均生产总值达27800元(折合4428美元),比上年增加2585元。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774589万元,同比增长19.5%。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344862万元,同比增长2.0%;房地产投资完成429727万元,同比增长15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2919万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56816万元,同比下降12.0%(全部为工业项目),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29122万元,同比下降4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84854万元,同比增长53.5%。从投资主体看,民营经济(含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投资1185421万元,同比增长32.6%,总量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6.8%。

  第一产业

  2017年,凤阳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948公顷,同比增长2.0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58093公顷,小麦播种面积58192公顷,油料播种面积5762公顷,棉花播种面积47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6332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747582吨,继续保持全市第二,同比增长2.97%。油料产量17133吨,同比增长2.19%;棉花产量530吨,同比下降8.62%。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年末全县生猪存栏281125头,同比下降-0.79% ;出栏429106头,同比增长0.44%。全年肉类总产量54517吨,同比增长1.8%;禽蛋产量25746吨,同比增长0.04%;奶类产量444吨,同比持平;水产品产量58800吨,同比增长5%。

  全年当年造林面积1141公顷,零星植树420万株。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626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2980万元,同比增长4.9%。其中,实现农业增加值188074万元,占全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49.1%;养殖业增加值180602万元,占全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47.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17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236402千瓦,同比增长1.1%;拖拉机72933台,同比增长0.13%;综合机械化水平(主要农作物)为86.24%,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全县农村用电量14216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2030吨,农用柴油使用量7682吨,农药使用量1515吨。

  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有效灌溉面积61.6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6.16千公顷,已建成水库138座,总库容31119.3万立方米。堤防总长度255.5公里,保护人口13万人。水利工程年供水量29220万立方米,其中用于农业灌溉的达22270万立方米。

  第二产业

  2017年,凤阳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

  企业规模明显壮大,产值超亿元企业成为全县工业增长的主力军。201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1户,占全县13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37.8%。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4户;产值在5-10亿元企业9户;产值在1-5亿元企业38户。亿元企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工业的较快增长。

  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2017年,全县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11.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8.8%和81.2%。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48.6:51.4变化为43.8:56.2。

  2017年,全县18个行业大类中有1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5.4%。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水泥制造业同比下降4.0%;硅(玻璃)行业实现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大米增长34.61%,水泥熟料增长8.63%,水泥增长2.40%,平板玻璃增长42.34%,日用玻璃制品下降16.6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3.33,比上年提高23.48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现价)117074万元,同比增长9.3%。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9户,全年共完成总产值407845.8万元,同比增长20.8%;实现利税总额49217万元,比上年增加1710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3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5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7年,凤阳县商品房销售面积4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3%;商品房销售额246821万元,同比增长49.8%。全年亿元以上项目64个,当年完成投资928752万元。

  2017年,我县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955万元,同比增长11.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15105.6万元,同比增长10.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2849.4万元,同比增长12.9%。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564940.4万元,增长11.5%;餐饮收入123014.6万元,增长12.5%。按企业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65500.6万元,同比增长9.4%,限额以上大个体户(产活)零售额86688.1万元,同比增长25.2%。

  2017年,全县进出口总额6215万美元,同比下降6%,其中:出口5709万美元,下降9%,进口506万美元,增长48%。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767万美元,同比增长152.8%。

  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8亿元,其中省外境内资金92.7亿元。

  全年共接待游客231.1万人次,同比增长18.1%;门票收入2815.3万元,同比增长19.8%;旅游总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0.2%。年末全县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处,其中4A级2处,3A级3处,2A级1处。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7888万元,同比增长6.6%。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5.08万辆,同比增长24.2%,其中私人汽车4.27万辆,增长19.6%;其中私人轿车3.81万辆,增长21.7%。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8662万元,同比增长7.8%。电信业务总量33654万元,同比增长0.7%;邮政业务总量5008万元,同比增长104%。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1万户,比上年增加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7万户,减少0.6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77.8部,增加0.9部。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8万户,增加1.6万户。

  全年财政收入273224万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9805万元,同比增长1.4%。地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9.5%。

  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97175万元,同比增长14.3%,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2.2%。其中,增值税上升81.3%;营业税下降83.5%,企业所得税上升43.2%。

  全年财政支出445488万元,同比增长14.1%。其中,民生支出379728万元,同比增长13.3%。从重点支出项目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8.4%;教育支出增长10.6%;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7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1.6%;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增长30.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95.4%;农林水事务支出下降15.7%;交通运输支出下降47.5%;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8.1%。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350182万元,比上年增长19.1%,比年初增加376705万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54457万元,增长12.3%;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473468亿元,增长65.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54998万元,增长14.5%,比年初增加1720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70394万元,下降2.4%;中长期贷款727683万元,增长30.3%,中长期贷款中住户贷款348859万元,增长31.1%。

  历史文化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凤画

  凤画,即凤凰画,是凤阳独有的民间绘画艺术,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现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由于凤画造型独特,色彩艳丽,手法细腻严谨,因而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旅游

  自1991年以来,先后建成并开放了韭山洞、禅窟寺、龙兴寺、明中都鼓楼、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卧牛湖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等八个旅游景点,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旅游格局。组织了凤阳一日游、二日游、凤阳花鼓观赏游、苏皖古迹精华游、明朝三宫四陵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培育旅游品牌,吸引境内外游客。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3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6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000多人次,门票收入3000多万元,旅游总收入1.58亿元。

  凤阳八景

  韭山仙境

  韭山,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产韭菜而得名。韭山有个洞,在山之东麓,出口在西侧半山腰。该洞早在唐代,就已是游览胜地。据南宋《濠梁志》:“洞水长流不绝,其(石)形如器物甚众,左右多唐人诗刻石,深崖中有石观音及石老人像”。明嘉靖方志云:其“后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还”。主洞长1472米,支洞长400米。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态千姿,身置其间,仿佛进了仙境。

  明陵风雨

  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时,不过是几座矮小的民家坟丘。朱元璋称帝后,将其扩建成“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的一代帝王陵寝。明末清初,历经沧桑,到乾隆年间,“唯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昔日“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的皇陵,此时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马卧幽宫”。但是,每当风雨之际,皇陵好像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那一簇簇苍松翠柏,野花蔓草,随风雨摇曳,沙沙作响,如述说历史的兴衰;那一对对石人石马、残碑断碣,任风雨侵蚀,潸然泪下,象泣诉悲惨的遭遇。因进景致奇异,人称“明陵风雨”。

  钓台春涨

  钓台又称庄惠钓鱼台,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南郊老塘湖中,原为濠河边一个高岗。相传庄子和惠子曾于此垂钓,故得名。濠河有二源,东出濠塘山,西出镆邪山,由于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湾洼地积劳成湖,数里之内,水天一色,唯钓台孤兀于水中。“草长平湖水满塘,春风掀动绿波扬。纷纷白鹭冲天起,荡荡渔舟鼓棹忙。”这是前人咏钓台春涨的诗句。乾隆《凤阳县志·八景之图》所绘第七景“钓台春涨”为:钓台四面环水,台下洪波北流,激浪拍岸;台上垂柳摇曳,掩映茅舍;青山绿水衬托着钓台,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浮桥烟锁

  浮桥,又名临淮浮桥,原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北部淮河之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因桥用船作为桥墩串联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称蜈蚣桥。由于蜈蚣惧鸡,便在桥的两岸各置石鸡一只,以镇此桥。明清时期,临淮浮桥为南北重要津梁,官府差役,旅人商贾,川流不息,漕运船只,晨启暮泊,千帆云集,鱼火炊烟,如同雾幛云墙,真是“断虹垂百尺,横锁绝千寻”。此即凤阳八景之八的“浮桥烟锁”。浮桥建成以后,屡毁屡建,到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渡淮,为拒清军追击,焚毁浮桥。今桥址尚存,南岸的石鸡仍在。

  龙兴晚钟

  龙兴晚钟,龙兴指龙兴寺。原寺殿后山腰钟亭内悬挂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此钟是用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众僧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建国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后来钟被移上鼓楼,作为报警之用。1982年,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陈列。现宗教部门及僧人,重新建亭,悬挂洪钟于龙兴寺,供游人观赏。

  谯楼归市

  谯楼,即明中都鼓楼,位于原中都云霁街之东。该楼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诏建后,由“凤阳中等卫所拨军余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顾之,为守楼,并习吹鼓。凡遇公私,以便应用。如有损坏,例于军卫修葺”。因此有明一代,鼓楼完好无损。崇祯八年楼宇毁于兵火,十二年重建。后来失去报时作用,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登临观景之处。清乾隆二十年新建凤阳府城,将鼓楼包在中央,鼓楼四周成为全城重要集市。建国后,鼓楼基座保持完好,成为劳动人民登临观景的场所。

  九华屏障

  九华又称北九华,即今凤阳府城北里许之九华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安徽南方青阳九华山苦修。据传说,后又在凤阳九华山修行,故称前者为南九华,后者为北九华,简称九华。明初,凤阳府治原在临淮,洪武八年移至中都城内会同馆(即今凤阳中学)。清乾隆年间始建府城,唯九华山近压北城脚,由北门靖淮,西北门九华出城北去,必将绕过九华山。山虽不高,“全城秀气,全在此山;灵壑天然,永作北门屏障”。因此,古人称誉“九华屏障”为凤阳八景之二。如今,府城早已拆去,而九华山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被围在凤阳城中,成为南北“屏障”。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后人为纪念庄惠观鱼,傍水建造观鱼台,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历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诗题咏,又给观鱼台增色不少,濠梁观鱼遂成为凤阳八景之一。

  中都旅游

  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凤阳县南部,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凤阳山风景区的东端,距离县城35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风景区包括禅窟寺、禅窟洞和狼巷迷谷三个景区,里面有苗寨、塔林、禅窟寺、玉蟹泉、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天石、瘦人谷、晕头转巷等大小景点40余处。整个风景区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绿色生态为重点、石灰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

  韭山洞 韭山洞洞凤阳县城南三十公里处,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而得名,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并留下多处唐宋题刻。朱元璋初起义兵时也曾据山屯兵,并在洞内外留下众多古迹 。

  明皇陵 位于凤阳西南十五里,为朱元璋父母的葬地。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建,荐号英陵,旋改皇陵。皇陵虽非帝王之陵,即“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等同一制度。

  明中都城遗址 全国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凤阳县城的西北隅,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发祥地凤阳所营建的一座却于中途夭折的都城。1369年,朱元璋为显示其新王朝的威势,开始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大兴土木,在凤阳营建中都。明洪武八年(1375年),“罢中都役作”。后因取材建龙兴寺、历战火等原因,城墙及宫殿被大量毁坏,至20世纪70年代初,仅剩残存的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但察其规模布局和遗物、遗迹仍十分壮观。

  鼓楼 又称中都谯楼,位于县城中央,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和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终明一代,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级旅游景区。

  龙兴寺在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禅窟寺 中华名刹之一。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处的三峰山。地处江淮丘陵的东端,占地8.5平方公里。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初名桃花寺。主要景点有三峰浮玉、塔林、玉蟹泉、禅窟洞、蟠桃园等。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摩崖题刻。

  小岗村 位于凤阳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隶属小溪河镇,由小岗、大严两个自然庄组成,距京沪铁路5公里,省道307线13.5公里,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20余公里。1978年12月,小岗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93年,小岗自然村与另外一个自然庄——大严村民组合并在一起成立为小岗村

上一篇:分享潜山县属于哪个市?

下一篇:概括石门县属于哪个市?

  • 剖析樟树市属于哪个市?

    剖析樟树市属于哪个市?

      樟树市地处赣中,跨赣江中游两岸,境内以平原低丘为主,全市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多为汉族江右民系)。其中城区常住人口23.9万,辖19个乡镇(街道)。  樟树市是江西省计划单列城市,江西省第一个全国百强县市。位于江…
    2020-12-16 阅读(97)
  • 总结瑞安市属于哪个市?

    总结瑞安市属于哪个市?

      瑞安,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60平方公里,总人口121万人。为中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之一、浙江省小康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一、历史沿革  1、三国吴置罗阳县…
    2020-12-16 阅读(141)
  • 说说镇平县属于哪个市?

    说说镇平县属于哪个市?

      南阳市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东经111°58′-112°25′、北纬32°51′-33°21′。东依卧龙区,南毗邓州市,西接内乡县,北连南召县。总面积1490平方千米。总人口105万人(2010年末)。全县辖3个街道、14个镇、5个乡(其中1个…
    2020-12-16 阅读(82)
  • 详解旬阳县属于哪个市?

    详解旬阳县属于哪个市?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省会古都西安。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此基础上,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下辖10个设区市,含30个市辖区、72个县、5个县级市。其中,就旬阳县来说,人口超40万,隶…
    2020-12-16 阅读(92)
  • 解析西平县属于哪个市?

    解析西平县属于哪个市?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隶属驻马店市。全县辖20个乡镇(街道),28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88万,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总耕地118万亩。   西平县农民浇麦抗旱  西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古时期是柏皇氏、西陵氏居住地;西…
    2020-12-16 阅读(97)